构筑人道桥梁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月28日,主题为“构筑人道桥梁”的人道交流合作国际研讨班在我校红十字国际学院开班。此次国际研讨班由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共同主办,由红十字国际学院承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陈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秘书长亚甘·查普干,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于福龙,我校党委书记江涌、副校长杨一心,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彭玉美以及来自加拿大、伊拉克、阿富汗、蒙古、马来西亚、尼泊尔、卡塔尔、斯里兰卡、缅甸、埃及、也门等11个国家红会的代表及国内外学员70多人出席活动。

开班仪式前,出席人员前往博物馆观看了“劫难之后:从1937南京记忆到1949文明的庇护——纪念日内瓦公约签署70周年”主题展览。该展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红十字国际学院、江苏省红十字会和南京市红十字会共同主办。展览共分四个部分,依次为“庇护文明的共识”、“尊重生命的人性底线”、“跨越国界的人道自觉”、“劫难后的链接”。

江涌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他向陈竺副委员长以及中国红十字总会、红十字基金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各位领导和嘉宾对红十字国际学院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主题展览旨在通过纪念铭记历史、珍惜和平,通过展览传播和传承人道的理念、博爱的思想、奉献的精神。希望在中国红十字总会、红十字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推进红十字国际学院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为促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和国际红十字运动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军指出,近年来纪念馆通过编写《南京不会忘记》丛书、邀请国际友人后代参加国家公祭仪式等方式,表达对国际友人人道主义义举的感恩。他说,《日内瓦公约》是国际人道法构成的基础,也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开展工作的三大基石之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今年正值《日内瓦公约》签署70周年,多方协同策划此次展览,旨在呼吁大家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随后,人道交流合作国际研讨班开班仪式在钟楼大礼堂举行。仪式由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主持。


与会人员一同观看了《共建共享人道教育》视频。会上,还宣读了国际红十字运动七项基本原则。

陈竺发表了题为“构筑人道桥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此次研讨班是红十字国际学院首次面向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同仁的人道教育和交流活动,是继2018年东吴国际人道交流合作研讨会后,中国红十字会联合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为加强红十字国际人道交流合作、促进新时代人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次重要行动。他表示,此次研讨班,恰逢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这样的方式相聚在一起,是为了致敬为运动付出心血、智慧和生命的先贤们,致敬红十字运动共同的组织联盟,致敬共同守望的人道初心。

陈竺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人道沟通协作,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红十字运动成员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彼此增强沟通交流,充分认识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重新定义和谋划全球人道事务分工,形成人道资源多方供给、人道行动协同推进的多元治理格局。

陈竺提出,要高度重视人道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携手推进人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更加注重青年骨干的培养和发挥红十字青少年的作用,携手面向未来。

亚甘·查普干代表主办方致辞,并以“国际联合会百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发表演讲。他回顾了国际联合会100年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探讨“百年老店”在新时期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加拿大红十字会主席康纳德·苏维讲述了白求恩医生的故事,分享了加拿大红会人道主义事业开展情况。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周幼马讲述了自己的父亲马海德先生作为国际主义战士,为新中国卫生事业贡献毕生的感人事迹。


此次国际研讨班为期3天,大家通过红十字国际学院搭建的桥梁和平台,凝聚共识,收获经验,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加拿大红十字会主席康纳德·苏维、伊拉克红新月会主席亚森·阿拔斯、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周幼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合作部主管基拉·苏莱曼扬以及阿富汗、蒙古国、卡塔尔、斯里兰卡、伊拉克、缅甸、也门、马来西亚、尼泊尔等国家红会代表围绕“‘一带一路’人道合作”“武装冲突中的人道主义行动”“亚太地区人道事业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进行分享和研讨交流。各国红会代表们还参观访问了苏州的红十字社区工作站。

红十字国际学院是全球第一所专门致力于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教学科研机构,于2019年8月31日在苏州挂牌成立。10月31日—11月4日,红十字国际学院主办了全国红十字系统首期青年骨干培训班。本期国际研讨班是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后举办的首个国际研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