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竺:把世界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红十字国际学院办好办强

发布时间:2022-09-29

编者按:919日,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三周年座谈会在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交中心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国际学院名誉院长陈竺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图片


很高兴在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三周年之际,再次来到苏大,为首次获得奖教金奖励的优秀教职员工颁奖,为荣获“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奖学金的同学颁奖。尤其高兴的是,又有四家捐赠单位和个人成为学院的“联合共建人”,成为学院“共建共享”的合作伙伴。今天学院开发的云教育平台也正式上线,意味着下一步通过在线平台能够让更多国内国际的人道工作者接受人道教育。在此,我对刚刚获得表彰奖励的所有教职员工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谢你们为学院建设作出的贡献;衷心感谢所有联合发起人、共建人对学院建设的支持。


刚才看了学院成立三周年的宣传片,听了沈明荣副校长代表学院做的工作汇报,听了各位获奖者和联合共建人的发言,感到很欣慰,也很受鼓舞。我的思绪又回到若干年前,在黎巴嫩贝卡谷地的叙利亚难民营、孟加拉与缅甸交界处的罗兴亚人难民营中看到的场景。很难想象在那样的悲惨境遇中,除了外援到这里的国际红十字志愿者,更有一批来自当地的难民也自愿充当起志愿者角色,高举人道旗帜,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提供帮助。这些场景成为触动我倡导和参与学院建设的动力。座谈会之前,我拜谒了学院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先驱沈敦和先生立的雕像。来苏州的一路上,我还读完了著名作家马伯庸先生得到池子华教授指点,刚刚出版的一本纪实文学小说《大医》,讲的就是沈敦和先生的事迹,从他1904年如何在上海创建万国红十字会,拯救日俄战争过程中的东北难民,一直写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红十字人如何奉献在战地一线,不仅为民军也为清军伤者以及平民提供战地救护的故事。回顾先贤的艰难创业史,更加增强了学院同仁们不忘初心使命、投身人道事业的责任感。

  

刚才有位同学讲,要将我们的学习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有这样的想法很了不起。丛林法则不应该是未来世界的规则,人类应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大家所说,美好世界不是馅饼,我们不能坐等馅饼的降临,而要靠我们的双手,靠围绕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去创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和人道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理应做出独特的贡献。我们要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的一系列论述和指示精神,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新局面,同时在国际红十字运动发展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片


最近两年多来,学院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推进教学科研各项工作,为发展人道教育事业、培养红十字人道公益人才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学院架构基本建立,教学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工作快速推进,在行业内和社会上的影响逐渐扩大,基本实现了学院创办规划的初期目标。取得的进展和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期间,我也有幸数次来苏大,每次来都能感受到学院的成长和进步。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院在创新人道教育方式、动员人道教育资源、丰富人道教育内涵、创建红十字交叉学科、深化红十字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教育培训方面,持续开展红十字会干部短期培训,创新开办“人道事务高级研修班”,积极探索人道工作方向的硕士学位教育,创设“国际人道工作实务”本科微专业,近期又在人道公益管理方向的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培养、人道教育云平台建设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在理论探究方面,正在凸显红十字理论研究高地的作用,在总会指导下,编辑出版《红十字交叉学科基础研究丛书》《国际人道事务通讯》《红十字研究动态》等教材和内部交流刊物,在一些省、市创新设立教学研究基地,获得总会和全国红十字系统、以及人道公益慈善行业的高度评价;在国际合作方面,翻译出版了国际红十字运动的一批重要文献,参与了国际红十字组织的若干培训活动。前不久我到日内瓦出席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全体代表大会,会见了国际联合会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他们都非常关注学院的发展,并寄予厚望。


学院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党组、苏州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学院领导班子和所有专兼职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你们和衷共济、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才成就了学院今日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在此,我谨代表全国红十字系统的所有同仁,对你们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刚才大家座谈发言,让我进一步增强了对未来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可以预计说,再过5到10年,学院参与培养的中国人道工作者必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特殊作用,必将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贡献、汇入到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洪流当中去。


图片


关于学院下一阶段的工作,我提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总会和苏州大学要进一步加强对学院发展的领导和支持。今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党组研究通过并印发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国际学院建设的措施》,提出了5个方面18条支持学院发展的具体措施。这个《措施》是总会在反复征求各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党组会议讨论通过的,不仅进一步明确了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还整合总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学院发展,形成了有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具体措施。学院一定要乘势而上,尽快研究和拿出贯彻落实这个文件的具体措施。也希望苏州大学积极配合呼应,针对学院发展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需求,研究制订进一步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的配套措施,联手共同推进学院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地位。要始终把培养人道公益人才作为办学的出发点,不断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和拓展规模领域,满足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外人道公益事业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2021年4月,学院创设了苏大首个“国际人道工作实务”本科微专业,我讲了开班第一课,今天看到首期班学生顺利结业,部分优秀学生获得了奖学金,有的优秀学生还将被选派到红十字国际组织实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今天二期班又正式开班,为国际人道组织输送人才的后备队伍里又增加了新的力量,我很欣慰,只要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就能为国际人道组织输送更多的中国人才。学院硕士人才培养又有了新进展,继与苏大社会学院合作开办社会学(人道工作方向)硕士学位高级研修班后,又启动了与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开办人道公益管理方向的MPA招生。希望学院在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培养模式,尽快实现人道工作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突破。希望建好用好云教育平台,继续加强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的合作,推出更多在线培训课程,为国际红十字运动培养更多人道工作人才,把学院办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学院。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力度。近年来,总会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成立了理论研究工作委员会,大力支持把学院建设成为红十字理论研究高地。希望学院充分担当起红十字理论研究排头兵和发挥研究高地作用,加强人道工作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为红十字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学科建设是学院的立足之本,要借鉴国内公益慈善学科建设的经验,抓住国家支持建设交叉学科的契机,努力探索建立红十字交叉学科,打造独具红十字特色的专业学科和知识体系,促进全球人道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也为苏大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上培植新的增长点和创新点。


图片


刚才有位老师说,希望有一天世界不再需要人道事务工作者。这确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现实情况是,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我们面对的人道服务需求只会越来越多。从宏观到微观,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局。不仅在欠发达国家,一些发达国家现在也陷入了人道主义危机。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新冠疫情到2021年底已造成全球一千七百余万人死亡。目前全球难民的数字是二战以来最高的,俄乌冲突又带来将近1000万新难民,全球难民数接近一个亿,饥饿人群近七个亿。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人道的实践就不可能有人道主义事业的理论;反过来,没有理论的武装和指引,也不可能有红十字自觉、理性的实践运动。我希望,红十字国际学院在进一步夯实理论研究工作基础的同时,也能够结合国际国内的人道需求,为我们实操队伍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开出一条新路。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苏大的支持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但据了解,专职师资依然严重不足,大多数教研中心还没有专职教师,队伍结构、人才梯队很难支撑起学院创建交叉学科、培养硕博士专业人才的需求。要继续坚持“开放办学、人才强院”的工作思路,探索人才引进和激励创新的路径,在政策和资金上争取各方支持,进一步加大高水平人才和基本师资引进工作力度。


五是要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支持学院建设。今天又有4位新增的联合共建人,非常感谢各位的支持,你们的慷慨捐赠是在投资和支持中国乃至全球红十字人道事业的未来。“共建共享”一直是红十字国际学院的办学理念,要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纳更多的联合共建人,持续支持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要进一步动员太湖经济圈、长江三角洲资源,红十字系统内外资源,国内国际资源,把世界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红十字国际学院办好办强。


最后,衷心希望各位同仁继续秉持人道初心,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不断创新创造,勠力同心,为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人道教育的基地、红十字运动研究的高地、红十字文化传播的阵地、国际人道交流合作的平台而共同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红十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创新进步,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