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道工作实务”本科微专业
项目背景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具有国际化眼光、通晓国际语言规则和知识能力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以国际红十字运动两大组织为例,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学院名誉院长陈竺指出:“在IFRC的千余名专职工作者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目前还没有一位;在ICRC的一万余名工作人员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人数屈指可数,与我们现在宣传的负责任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又根据《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高校要“加强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正在成为高校必须重点关注的领域。
为深入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为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国际红十字组织、国际人道组织培养和输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校和学院的国际影响力,落实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拟建设“国际人道工作实务”微专业。
遴选机制
在校内外国语言文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学、护理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等专业,根据个人意愿,选录约20至30名二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本科三、四年级阶段、研究生二、三年级阶段授课。
培养目标
1.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国际人道工作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道组织运作规则。
2.专业技能方面:了解国际人道组织文化和伦理,掌握国际化的工作语言、思维方式、实践能力,适应国际人道组织的基本工作要求。
3.职业素养方面:了解并接受人道主义思想,认同人道组织使命,愿意投身于国际人道事业。
课程内容
1.课程环节
主要课程:国际人道组织及其工作、国际红十字运动简史、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国际人道法、人道资源动员与传播、应急管理与人道救援。注:每门课程均包括1次面授(即第一堂课,作为师资、课程介绍和导论,2学时)、8次线上视频讲座(每次2学时)、1次专题讨论(2学时)、1项课后作业(2学时)。
2.实践环节
在本科四年级或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依据实习单位具体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考核排名,依次推荐至国际红十字组织、中国红十字组织、国际公益组织进行为期2个月的专业实习。具体实习时间(春季学期或秋季学期)根据相关接收单位的实际工作规划和学生个人安排最终确定。
发展方向
1.通过推荐或选拔,进入政府间国际组织(IGO)或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就职,例如国际红十字组织、国际公益组织等,代表中国在国际组织贡献智慧和声音。
2.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工作。
授予证书
学生完成课程和实践环节并经考核合格的,除主修专业授予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红十字国际学院作为课程组织方授予相关结业证书和成绩证明。